
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
劳动教育永远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
11月5日,网友发布一段视频显示,在长江大学校园内,有一大片开垦过的土地,一众学子在田地里“挖呀挖”,劳作场面火热。视频配文称,“欢迎来长江大学种地体验生活”。在大学校园里干农活的场景颇为特殊,由此引发众多网友关注。

图源:长江大学官微
从待扩建的闲置地,到充满烟火气的实践田,13个学院129个班级,全员必修“种地课”,这“接地气”的操作,打破了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刻板认知,更精准呼应了教育的本质诉求。
“离开劳动,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。”教育家的箴言值得深思。无论科技如何迭代、时代怎样发展,劳动教育塑造人格、锤炼意志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。
一方面,“种地课”有效解决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问题。城市化进程中,许多年轻人与土地渐行渐远,对农作物生长规律知之甚少。而在这里,学生们跟着专业教师学翻土播种、防病虫害,亲手记录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点滴,在躬身实践中亲近自然、认知土地,补上了生活教育的关键一课。
另一方面,劳动教育带来的成长远超预期。汗水浇灌中,学生们读懂“一粥一饭来之不易”,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;在应对抗旱防涝、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中,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锤炼;分工协作的田间地头,沟通配合的团队意识悄然养成……这些都是书本无法直接赋予的宝贵素养。
另外,学生们种植的蔬菜,既能端上学校食堂餐桌,也能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转化。付出即有回报的直观体验,让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理念深植人心,比空洞口号更具说服力。
本质上,“种地课”引发热烈反响,是公众的强烈价值共鸣。有人怀念小学劳动课的纯粹,有人主动分享种植经验,字里行间满是向往。这背后,是对劳动教育回归校园的迫切期待,更是对年轻人贴近生活、脚踏实地的美好期许,而这份期许,凸显劳动教育愈发重要。
劳动教育永远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。期待更多高校借鉴这种创新模式,让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,让年轻人在实践中褪去娇气、学会担当,在辛勤耕耘中收获受益终身的成长。
(黄河评论信箱:zghhpl@163.com)
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